找到相关内容522篇,用时3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四念处的实修与利益

    (或乐),直到那种感受消失或不再干扰,又回到呼吸(或腹部),若有心念(.瞋.痴、或.瞋.痴等)或法念(思惟的对象,依《大念处经》记载,包括:五盖、五取蕴、六根、七觉支、四圣谛)产生,情况也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1040489.html
  • 三宝的特质

    rago),嗔(vita-doso),痴(vita-moho),(vita-tanho),真理体验者(sacca-dassi),涅盘体验者(nibbana-dassi),法的具体实践者(...」等概念,其实是虚构不实的。 自知自证: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及其所缘(色声香味触法)都是无常的,是苦的起因,是牢、实、有坚固的。 在了解六根及其所缘的无常、苦、有坚实之后,对爱、嗔恨和...

    葛印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3743213.html
  • 弥勒累劫授记因缘

    离三善行(嗔、痴)。勤行三恶(贪嗔痴)。以诸烦恼覆智慧心,令所见。于三乘法(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)不欲修学。……是时众生乃至有善法名字,何况有行善根之者。五浊恶世人寿稍稍减少,乃至十岁...,为贤劫第五位佛陀在悲华经大施品,及诸菩萨本授记品所记载,佛陀为寂意菩萨曰:“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,那时有世界名叫删提岚,劫名叫善持。时有转轮圣王叫诤念,他属下一名大臣叫宝海,是婆罗门种族,当时宝海...

    常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048701.html
  • 皈依佛

    一丝一毫。  皈依佛,是以实现觉者的完善人格,做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念念不忘,时时努力,改善自己的、嗔、痴等人格的瑕疵,而不是把皈依佛当作投靠一个保佑自己万事如意、赐福免难的保护神。然而,为什么嗔...,而不是散乱的亢奋。内心的宁静来自空虚不安的消除,而空虚不安则来自、嗔、痴等积习的蠢动,所谓觉者,就是洞澈了贪嗔痴的虚幻性,消除了贪嗔痴的干扰;内心宁静并不等于所作为,而是以清明、慈悲的心胸面对著...

    释显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63352812.html
  • 解悟与境相

    及禅门诸祖那样,不仅生而具备大善根(瞋、痴为三善根),而且生而具备大慧根(空、假同观)。所以我敢断言,当今之世,凡轻言或暗指自己已“开悟”或“明心见性”的,十有八九为大妄语!  我在参禅三章...解悟与境相  有师兄问及我在“参禅三章”一文中的境相体悟问题。  我之多途求索、跌跌撞撞走来,受益多、荒废却不少。惟在禅门有些体会,也只是个中体例,全无推行价值。所以,除了为报师恩,于初接引行履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2156653.html
  • 山水之间

    观照,省察身心的细变;从而远离感官、感觉上的执著和热望,这就是佛教成贤达圣的基本--“厌离”。由看清身心所触对的一切事物皆无常而生起厌倦,是嗔的身心状况;无论外在事物是否符合我们的好恶,都无关...短,生命流长,解脱轮回遂一时成为风行。“瑜伽士”(修行求解脱之人)见三世业感的生死有边际,而醉梦般的人生所追求的依然不出感官触受之人欲、物欲,身陷其中,浮沉苦死,印度古仙人于是乎特别注目于此。  ...

    释继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1557479.html
  • “六和敬”与和谐山西

    和气之日,不就是和谐社会的开始吗?  再次要“意和同悦”。心、瞋、痴则会意和;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”则会意和,“看一切人都是菩萨,唯我一人是凡夫”则会意和;随喜功德、心嫉妒则会意和。宣公上...”:‘身和同住、口和诤、意和同悦、戒和同修、见和同解、利和同均’。两千多年来,“六和敬”精神一直发扬光大,勉励佛弟子在构建和合僧团、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谱写了一曲和谐的凯歌。时至今日,佛之“六和敬”仍然...

    德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0859090.html
  • 曼荼罗之教言─福德云海

    曼荼罗。大地、区域、房屋、须弥山、四大洲等,自己所执着之世间一切福分;日、月、星星等一切明亮处;父母、子孙、朋友、眷属等此处居住者;自己最喜爱、执着境—五妙欲为严饰;执之供养为内供。密供乃自身...,收摄於离一切戏论之光明大中观境,强烈解开使束缚之廿一脉结,十地五道之功德现前,一切痛苦灭於法界,获得大乐智慧故,称为坛城。续云:「福德智慧资粮圆,本明边界中坛,智慧基发为轮城。」  第二、净行。 ...

    吉美林巴 大师 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0863427.html
  • 对佛法的一点认识

    对佛法的一点认识  黑龙江 朱昱臻  无私无我的佛陀、与众不同的是舍弃了王位,舍弃了荣华富贵、舍弃了妻儿、是凡夫所求之不得的一切,佛陀却毫无恋意的全部舍弃了、毅然走上了苦修之路、为了人类和众生... 当我们察觉到,来到世间之人即有不同的烦恼与痛苦,因为人生观不同,所追求的目的不同,业力不同、烦恼与苦的程度也有所不同、苦由何来,厌而来,无明遮障得不到解脱,无知是世间诸恶之根源,“无知亦得;...

    朱昱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1564280.html
  • 妙云集导读(十九)佛在人间(一)

    ”。  第三、“佛陀的正觉,是嗔、痴的完满开展,究竟圆成;而声闻弟子的正觉,是偏于痴的,佛与声闻的正觉,可说有程度上的差别  。”24这段话须加说明,否则难免会有人质疑:难道声闻还有...因此特别强调菩萨德行在“嗔”方面的完满开展与究极圆成。  我们必须以此理解“嗔、痴的圆满开展”在文中的意涵,而不能逆推而说“声闻还有、嗔、痴”。即使是色界以上的凡夫,就已经嗔恚心的现行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4668484.html